王四达:《白虎通义》与汉代社会思潮
发布时间:2013-11-06 浏览次数:

《白虎通义》与汉代社会思潮

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四达

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一、篇章结构:本书共一个引论加十个篇章。第一章:百川归海:两周秦汉传统的裂变与调适;第二章则先法古:汉家对西周思想传统的再接;第三章 绍唐继周:汉家对西周礼制传统的再接;第四章 法天立道:《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第五章 “象”的指向:贞观“天文”;第六章 “法”的目的:化成“人文”(上);第七章 “法”的目的:化成“人文”(下);第八章 述尧理事:从理论指导到制度落实;第九章 业绝天算:从“王道”理想“君本”现实;第十章汉魂悲歌:历史长空的悠远回响。

二、基本内容:本书从广阔的文化视野审视了《白虎通义》与汉代社会思潮的关系,对《白虎通义》的理论背景、思想内容、理论特质、价值指向、历史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在结构上,本书设计了一个点、面、线、体相结合的基本蓝图。“点”是对《白虎通义》的个案剖析,即中心爆破;“面”是对与它有密切关系的汉代社会与汉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即周边开花;“线”是对它们的源流进行上溯下探,即次第扩散;“体”则是指宏观地把握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实质,并以此为依据对《白虎通义》与汉代主流社会思潮做出恰当的总体评价。这几个层次的同心圈均是向着《白虎通义》这个中心聚焦,这样的结构能其到以小见大、鉴往知来的作用。

三、主要创新:在本书出版之前,学术界尚未有过一本关于《白虎通义》的专著,连研究《白虎通义》的论文也寥寥无几,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在具体观点上本书也提出一些有创见的观点:如以理性主义、蒙昧主义、专制主义三股思潮的互动消长来把握从东周到秦汉思想的演变;论证“唯神”、“唯圣”是汉代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出《白虎通义》是“礼典”而不是“法典”的新观点等。

四、社会影响:此书出版后即获得2002年《中国儒学年鉴》的“儒学论著选介”专题介绍。老一辈中国哲学史学家李锦全教授认为:“本书的优点,是在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的长河中,论证《白虎通义》在政治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是对汉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深化。”本书曾获“福建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作者还在多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批研究《白虎通义》的系列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