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文库—林怀艺著:《探索与奋进中的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16-05-24 浏览次数:

林怀艺《探索与奋进中的社会主义》介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月出版

书号ISBN978-5097-8815-8

43.8万字。

一、篇章结构   

本书在结构上由前言和三个篇组成,每一篇包括三个章,每一章又包括若干个问题。

二、基本内容   

第一篇“社会主义理论前沿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英国学者安德鲁•伍海德认为:“政治问题的争论往往归结为关于‘术语’真正意义的争辩。”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有如流通中的币种那样花样繁多,因而本篇主要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厘清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问题。

第一章之所以安排“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受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挑战,一些人因对民主社会主义存在误解而产生各种疑惑,因而有必要弄清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民主社会主义等问题。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制度”,致力于探讨如何从价值、本质和制度的统一来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以彰显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同时,还将对“自由”这一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本质密切相连的问题,以及社会民主党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阐发进行学理剖析。

第三章“国际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首先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国际主义进行历史考察和当代反思,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目前有很多人近乎遗忘了;在此基础上,以世界各国共产党为考察对象,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当前态势和发展趋势作一深入的探讨。

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均为近年来社会主义研究中学术界比较关注、有的至今仍存争议的前沿问题。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本篇在上篇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集中阐述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超越”,在一开始即采取“反其义而用之”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那些具有独创性但却曾经遭到误解的理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之为“异端”,分析它们的创立、抗争和贡献,肯定它们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启迪。此外,还将对列宁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历来较少为人们提及的四项基本原则思想进行概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从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生发展中那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五章、第六章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展开的。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涉及的话题:经济建设方面,探讨股份合作制作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生命力和过渡性,并结合经济新常态思考如何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社会建设方面,探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关注中国梦视野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展望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前景,助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则侧重剖析“上层建筑”的问题:政治建设方面,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国家治理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社会资本”之于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意义等作一探讨;文化建设方面,除了剖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合力与机制外,还将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就研读经典著作与巩固思想文化阵地谈一点体会与认识。

第三篇“社会主义与政党”。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在1920年代就断言:“如果在现代写一部新的《君主论》,那么它的主要人物不会是英雄的个人,而是某一个政党。”社会主义与政党问题密切相关,正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密切相关一样。但在以往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著中,专门将政党政治、政党建设、政党制度的问题单列出来并加以强调者,并不多见。我们这么做,不是出于对政党问题的偏爱,而是实事求是,因为它太重要了!

第七章“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探索”,遵循“经典”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路,在回顾、剖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怎样对待党内派别、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的争论、列宁关于党的中央机关设计思想、列宁时期的清党和征收党员周等问题的同时,探讨经典作家党建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启示,以期对我们党更好地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有所裨益。

第八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重探讨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相关的问题。首先,考察建国以来我们党对科学执政的探索并总结其经验;其次,以“政党民主建设”的概念统领政党在党内、党政、党际等方面的民主建设要求,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政党民主建设同样必须自觉加强;再次,剖析党内权力的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揭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将党的对外工作纳入执政党建设的视野,就新时期我国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的开拓和发展问题作一梳理和研究。

第九章“多党合作与和谐党际关系构建”,是从政党关系、政党协商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述。本章首先强调世界上没有普适性的政党制度,必须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多党合作制度,适合自己国情的便是最好的。由于在苏东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中国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因而本章将对中国与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的政党制度作一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之处。本章还将就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发挥的作用、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三个为主”应如何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及其构建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三、主要创新

本书力求揭示社会主义在探索和奋进中所蕴涵的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制度与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前进性与曲折性、领袖的卓越贡献与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立足现在与展望未来、中国与世界等的统一,特别是努力做到联系世界突出中国,自觉服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之处主要有:

1.研究视角。本书在宏观上剖析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制度,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三位一体的统一中所具有的优越性;中观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展现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微观上以政党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主义—事业—政党”的密切关联,并透过政党政治、政党建设、政党制度、政党协商等把握社会主义与阶层、群众、统一战线的互动。这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多维多层。

2.研究内容。本书不但重视对“总画面”的研究,勾勒社会主义从16世纪之初的《乌托邦》滥觞到21世纪之初的“低谷且听新潮声”的轮廓,而且重视对细节的研究,体现社会主义在时代、国别、民族、人物、事件之中的演述,从而展现一幅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怎么发展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和中国怎么样、社会主义在未来何去何从的丰富多彩的图景。

3.研究思路和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及“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谈到:“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本书自始至终贯穿这种“从后思索”的思路和方法,在肯定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认真反思其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误,希冀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更好地达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向前看的目的。

四、社会影响

1.本书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已经在包括一类A在内的核心期刊上发表;

2.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原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叶庆丰教授为本书所做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读<探索与奋进中的社会主义>》的书评,即将在国家级期刊《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