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学院花威副教授赴深圳和上海参加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2015-12-25 浏览次数:

20151128-29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2014年度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花威副教授应邀赴深圳参加“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第六届圆桌会议暨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此次会议由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和同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哲学系等三十余家单位的学者应邀参加。

在分会场“跨学科的基督教研究”,花威副教授宣读论文“奥古斯丁输了与福图纳图斯的辩论吗?”。其中认为,通过分析奥古斯丁《与摩尼教徒福图纳图斯的辩论》的具体展开过程,我们有理由论证:双方辩论的核心分歧是上帝的全能,即这一全能是指上帝完全不能受到侵袭,还是指上帝能够最终完成救赎;奥古斯丁坚持前者,而福图纳图斯坚持后者,由此凸显了大公信仰与摩尼教在上帝观上的绝对差异;与此相应,奥古斯丁在论证思路上的变化不是接受了摩尼教的观点,而是旨在论证恶的起源与人类意志的两个发展阶段,即从第一天的形而上学论证转入到第二天的历史神学论证。

20151214花威副教授应邀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担博士后讲座评议人。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同济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孙帅博士,讲座题目是“良知之眼:宗教改革与现代心性的困境”。

在讲座中,孙帅博士以雨果的《良知》和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为切入点,分析了现代心性中良知对自我的痛苦拷问,并将之追溯到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即基督新教从良知出发来批判罗马天主教的仪式和礼法特别是悔罪仪式,以维护人类心灵的平安,却悖论性地导致了现代人时刻承受着良知的折磨,即自我对罪的控诉和自我对自身的控诉。在评议中,花威副教授论述了从新约特别是保罗书信到奥古斯丁的良知问题,保罗的良知是“强健的”,在归信前后都有着平安的心灵,对自己谨守律法和得蒙救赎一直充满信心,但奥古斯丁以其意志哲学重新诠释这一主题,基于《罗马书》714-25的释经而认定,个体信徒的良知总是“软弱的”,必须在内心折磨中不断寻求上帝的恩典的时刻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