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学院教师应邀赴武汉参加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次数:

20151031111,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2015年年会,主题为“德国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此次年会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承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常旭旻博士、李忠伟博士和花威博士应邀参加,并在分会场上宣读论文。这三位教师是2012年度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项目“心灵、意向性和语言:传统与现代(翻译与研究)”的成员,其中李忠伟博士和花威博士还入选2014年度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

在“德国古典哲学”分会场,常旭旻博士做了“分析哲学视角下的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发言。其中认为,基于当今非经典逻辑的充分发展,分析哲学不再轻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及其形而上学,尤其是英国学者Graham Priest和德国学者Anton F. Koch以自己的探索提出,尽管黑格尔不符合经典一阶逻辑的进路,但在不对经典二值逻辑做出修正的前提下,我们依然可以理解黑格尔的这种非标准的形而上学。此外,对于其他学者有关康德与弗雷格的判断理论、普特南既基于康德主义又接纳自然主义的描述形而上学对怀疑主义的反驳等发言,常旭旻博士也做出了评议和分析。

在“当代西方哲学专题”分会场,李忠伟博士宣读论文“论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及其困难”。其中认为,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对胡塞尔感受概念形成了既定的经典图像或者理解;根据这种图像,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在“西方哲学史”分会场,花威博士宣读论文“革命抑或连续?:论奥古斯丁《致辛普里西安》中的意志学说”,以《致辛普里西安》1.2为具体文本,尝试对奥古斯丁意志学说的演进路径提出变革论的解释。其中认为:在信仰开端问题上,奥古斯丁的确展现了深刻的理论变革,即从肯定意志先于恩典到承认恩典先于意志,上帝的恩典是人类信仰的绝对开端,先行作用于意志而非理智;其次,这一恩典出于上帝的隐秘公义,在坦承自己被预定时不能断言其他人被摒弃,人类必须在尘世之旅中时刻勤勉努力,以最终证实个体的单重预定;最后,这一理论变革既不是连续发生的,也不是完全成熟的,不仅《致辛普里西安》1.21.1存在着潜在矛盾,甚至这一矛盾直到与佩拉纠派论战时才得到解决,为成熟期的原罪论和恩典论最终奠定了释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