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3-06-09 浏览次数:

6月6日上午,我校在李克砌纪念楼三层会议室召开专家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研究基地和华侨大学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共同组织,校党委书记徐西鹏、校长吴剑平出席,副校长王丽霞主持。

徐西鹏对学习领会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学理化研究阐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优势,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相关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深层学理关系讲清楚、说明白。二是要找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着力点,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高校重要的职责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各学科、各专业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大局。三是要加快产出研究阐释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推进文化理论创新、深化文化研究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教师要结合个人研究专长,持续产出兼具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贡献力量。

吴剑平谈了三点学习体会:第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推动发展达到了新的境界。要加强讲话精神的学习,深入研究把握讲话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更好认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第二,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充分说明文明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正因与时俱进、海纳百川,中华文明才充满活力和魅力。新时代是中国全面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自觉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为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作出贡献。第三,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学校优良传统与当前办学实际相结合,提振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增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来自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的9位专家学者参会并结合学习体会,作了发言。

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王乔保教授以中国代表团在第20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外交表现为切入点,指出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能为全面认识和推进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规范。他表示,中国在国际社会积极有为的多边外交表现,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外国语学院朱琳教授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等的论述为指导,深入挖掘地方多元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以现代艺术形式和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上进行创新,将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融入到多元文化产业中,努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更好地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故事。

新闻与传播学院孙祎妮博士结合数字时代的新变化,指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进一步借助新的传播主体、新的文化业态、新的技术实践,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记忆,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场域,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破圈传播”。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少涵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把“两个结合”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规律性认识”和“最大法宝”,彰显了“两个结合”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影响。他建议,相关学院、学科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全球华侨华人文献的搜集整理、文本收藏、系统研究等,为深化“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家旺博士认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基于中国历史与传统的高度概括,彼此之间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塑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根植的文化沃土,当前要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障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周碧华副教授从公共管理学科与文化传承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公共管理学科应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文化融入教材开发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建设公共危机管理智慧教室、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软件等技术手段,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后疫情时代撤侨应急响应虚拟仿真场景和护侨应急决策虚拟仿真场景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情境体验,培养境内外学生的家国情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境内外学生中的传承传播。

旅游学院黄安民教授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要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原则和方向,在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活化应用过程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消费场景和文化体验,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更好、更形象、更生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基因的解码活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文学院蒋晓光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国文化史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教师,要在发展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自信为底蕴,善于立论,敢于创造,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理解和研究,让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及时有效地进课堂、进教材,使青年学生更为完整、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薛秀军教授基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文明自身发展演变逻辑,阐述了对“两个结合”筑牢道路根基的认识。他指出,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沃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赋予现代文明以更丰富更持久的生命力,也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激情与活力。“两个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无论是在纵向的历史维度,还是在横向的世界维度,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加广阔无限地超越西方现代文明单一维度和模式的现实发展空间。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