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生与学人的情怀——社科处长杨楹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纪实
发布时间:2013-03-28 浏览次数:

2013326下午,社科处处长杨楹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做主题演讲。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小萍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全体教职工与会。

杨楹教授首先说明此次前来外国语学院所代表的两种角色:学者的角色和文科学者家园代言人的角色。在深情地回顾了黄小萍院长在上学期期末引进人才时的激动表现及与外国语学院的诸多渊源之后,杨楹教授坚决地表示,华侨大学的学术地图上不能没有外国语学院。

杨楹教授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何要做学问”。他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破除教学与科研二分的迷思。教学与科研是互动的,不能够截然分开。严格来说,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学。有了学术建树,才能理直气壮地去教别人。而科研,不能简单等同于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无关的“另起炉灶”,而是必须与自己的教学紧密相关,为此,我们可以将大学教师的可以分为,教学型科研、学术型科研和管理型科研。

而现代知识时代的到来,就意味着现代大学教育中科研的必然出场。杨楹教授尖锐地指出,现代学生不爱读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少老师不读书,不能给学生展现学术的魅力。因此,科研与教学必须打通,由科研的牵引、带动教学的进步,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其次,做学问是一个学人的尊严所在,是一个学者必须要有的情怀。杨楹教授认为做学问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发奋苦读,偶有一得,即勤奋做出的学问;第二个层次就是头脑聪明、灵思不断、悟性较强,即靠聪明做出的学问;第三个层次就是眼光深邃、洞见力强、善抓本质,即靠智慧做出的学问;第四个层次是对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待,即靠情怀做出的学问。杨楹教授指出,马克斯·韦伯有言曰“以学术为生,以学术为业”,中国有学人说“学术乃是安身之术,立命之本”,现代分工决定了“学术乃是一个学者生活的轴心、生命的支点”。既然选择作一名学者,就等于选择了学术人生。而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则是面对现实问题决不能不袖手旁观,对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苦难和命运必须有一种深切的关怀和悲悯,更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待。

最后,杨楹教授引用了两段话结束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段出自两百年前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所做的演讲,一段来自台湾女作家齐邦媛。这两段话有着共同的旨归,那就是作为一个学人,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应该而且必须保有一种对知识、对精神活动的温情和敬畏、责任与担当、情怀与使命。

杨楹教授抛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做学问”。他指出,要做好学问,第一步要立志学术,追求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热爱学术、衷情学术、痴迷学术,才能做好真学问。

然后就要确定自己的“问题域”,形成问题研究推进逻辑。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找准自己的学术主攻方向。而敏锐的问题意识,则源自于持续不断地文献阅读,尤其是第一手的文献。通过文献阅读,找到能够使自己产生学术兴奋点的问题,才能保持学术热情和学术激情,才能够钻研得更深入,研究得更前沿。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就要考虑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方法的问题。质言之,就是对于自己的研究问题,如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用一种全新的路径、方法进行阐释和论证。

第三,要形成群体互补、团队攻关的研究格局。现代学术是以团队的面貌出场的。只有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群体,集体攻关的学术团队,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学术创发合力,做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因此,必须尽快构建有利于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的学术共同体。

杨楹教授最后指出,做学问很苦,但更要学会享受学术之人生。他最后总结说,今天所讲的都是自己的学术阅历和学术经验,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那么他将会非常欣慰。如果大家以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有所需要,那么他将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方式来服务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