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术规范,提升精品意识,彰显国家水准
发布时间:2014-03-19 浏览次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20多年来,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作用越来越明显,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科带头人,日益成为党中央联系、团结、凝聚社科界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发布了关于国家社科基金的一项新规定:从201371日起,凡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发表的1500字以上的文章,各项目课题组向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发表与项目研究有关文章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视其为重要成果,在立项和结项时作为重要参考因素。接着,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审核的通知》,对一些项目承担者故意错填、虚报阶段性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严厉批评,并表示将“视情况作出降低鉴定等级、终止或撤销项目处理;特别严重的,对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这是全国社科规划办倡导优良学风的一个常规性举措。“要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一个好的学风引导机制,对当前学术界的不正之风起到一定矫正作用。”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家社科基金的殷殷嘱托。

每周,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桌上,都会放上几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这份版式十分朴素、每期七八页的薄薄的刊物,常常得到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笔批示。《成果要报》是全国社科规划办为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而创办的一个内部刊物。创办10多年来,以其对重大现实问题深刻的学理分析、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关注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

国家社科基金倡导国家项目要有国家水准的理念,其项目管理工作重心由重视课题立项数向抓立项数、按时结题率、结题优良率、《成果要报》的选用率和成果获奖率等相结合转变,突出“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和“结项比立项更重要”的管理导向,鼓励项目负责人向《成果要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专刊专栏投稿,更加注重完成项目的高质量和精品意识。

对于达不到相应学术水准,或在研究中存在敷衍塞责甚至弄虚作假现象的成果,全国社科规划办严格把关,毫不留情,将其坚决挡在“门外”。据了解,以年度项目为例,在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申请结项的1743项成果中,有373项未达到结项要求。除极个别成果存在政治观点问题外,绝大多数未结项成果是由于学术质量不过硬:或文不符题,或行文粗糙,或理论分析不深透,或研究方法不科学。2012年共有321项成果因质量问题暂缓结项,需要参考鉴定意见修改。这些成果中,有研究内容离题的,有理论深度不够的;有概念范畴不清的,有逻辑结构混乱的;有数据资料陈旧的,有引用文献失范的;有调查研究不全的,有对策建议不实的。“国家社科基金正是通过鉴定结项环节对成果进行严格筛查,对不合格的研究成果要求必须‘返工’,质量低劣且没有修改基础的予以撤项或终止。”全国社科规划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唯有如此,方能促进学风建设,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既达到数量上的繁荣,又能在质量上不断提高。”

今后,全国社科规划办将在继续严把结项成果政治方向关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学术规范的审查力度。一旦发现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不规范等严重问题,将视情况做出终止或撤项处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艘航船朝着“讲社会责任、讲学术道德、讲学术诚信”的方向平稳前行。